朱民:走中国特色的AI发展之路,推动新全球化大潮

时间: 2023-01-13 12:24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1月7日,清华五道口在线大讲堂“2023特别策划之大师系列讲座”迎来开年首讲,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IMF原副总裁朱民。以“AI 2.0和全球化的未来—中美竞争和战略”为主题,基于经济学家的视角,朱民分享了他对近年来世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的观察和判断,以及对于中美战略竞争形势变化和全球化未来的深入思考。这也是朱民连续第四年莅临清华五道口在线大讲堂做开年讲座。

朱民表示,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从以编程/软件为中心的1.0阶段,快速进入到以数据为中心的2.0阶段。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推动了AI技术的通用性和泛化,让AI成为赋能科研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AI也越来越多地参与控制、管理和优化物理世界的运行,这是AI技术“从虚向实”的一个过程。“AI开始独立探讨人类未知的世界,也将颠覆整个世界,”他说。

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究竟如何,尤其是相对于美国,我们处在什么位置?朱民基于国内外研究者和专业调研机构提供的详细数据,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他介绍说,我国AI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赶上美国,相关专利公开数量在2018年超过美国,但是论文和专利的质量相比美国仍有较大差距。“总量、规模、速度我们都有,现在需要的是质量,”他说。还有一个现象是,从反映AI整体应用水平的开源框架看,中国开源框架的整体水平落后于美国。2016年至2021年,美国开源框架的星标数是中国的9倍以上。然而,全球15个开源框架的主要贡献者,有60%来自中国,只有21%来自美国。朱民认为,这个现象说明我们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非常丰富的人才资源,但缺少大的框架搭建能力。

然而,当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之际,世界发展正陷入到逆全球化的漩涡中。朱民表示,世界经济整合在2008年全球危机之后进入到“慢全球化”阶段。科技创新取代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而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导致全球数据和知识的流通放缓,加上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寻求更多封锁,不断强化针对中国的战略打压,让“慢全球化”一步步滑向“逆全球化”。朱民认为,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如何把握好自身定位,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AI发展之路,推新的动全球化浪潮,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中国的重大历史责任和机遇。

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AI发展之路,朱民建议,首先是发挥制度优势,从顶层设计,全面制定国家的AI发展战略。然后,以国家战略支持AI赋能科学研究,并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与此同时,还要发挥我国的市场和规模优势,推动以市场为基础的商业化AI发展。朱民指出,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一个重大优势和资源就是数据——预计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产生国。“如何将这一潜在资源变为实际资源,重要的一步就是构建数据资产和市场生态,”朱民说,“数据资产化是下一个颠覆世界和推动时代发展的里程碑。”

朱民还建议,在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人才、市场建设的基础上,中国还需要推动高水平的开放,加大国际合作,构建自己的AI发展主场平台。“我们有信心和有能力继续走在世界的前沿,并以此推动全球化的发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