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杏: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清华五道口云课堂

时间: 2024-01-16 09:39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在创新驱动这一国家发展战略指引下,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科技投入和产出增长迅速,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在整个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以实现其市场价值,往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但需要科研人员、政府、投资者、企业家等市场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创新中介对于跨越这“最后一公里”也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1月13日,det365官方网站登录副教授、高管教育中心学术主任胡杏做客在线大讲堂,以“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主题,基于清华五道口科创金融课题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以理论框架讲解结合深入的案例分析,来深度探讨创新中介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以及创新中介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能力。

据胡杏介绍,目前我国技术交易市场已经具备相当规模。2021年,我国全年签订技术交易合同超过67万项,交易额达到3.37万亿元。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技术开发和服务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只占8.7%,而且大部分是体现在技术要素转移的“流通层”,真正属于技术成果转化“创新层”的交易体量还很小。

一方面大量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另一方面,市场对技术极端渴求,却找不到适用的先进技术。为何技术成果转化落地那么难?胡杏指出,技术拥有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技术成果转化的未来收益存在巨大不确定性,进而容易造成市场失灵或者福利损失。“信息不对是导致市场低效或失灵的主要因素”她说。那么,如何提高市场效率?这就需要引入创新中介来匹配技术的供给和商业化需求。胡杏表示,创新中介的参与不只是撮合交易,它需要了解技术细节并判断技术水平的高低,同时要了解企业,能分辨企业商业化能力高低。“有创新中介参与的情况下,市场参与度和市场福利都能得到提升。”

根据清华五道口科创金融课题团队的研究,创新中介发挥作用取决于五个重要参数:1.可获得的技术数量“n”;2.识别与匹配供需双方的专业化能力“R”;3.中介收益与项目收益捆绑的激励机制“θ”;4.发现需求方企业商业化前景的能力“β”;5.创新中介投入成本“C”。与之相对应的,创新中介需要具备五种能力特征:1.技术成果来源;2.对垂直专业领域的理解;3.分成、入股等激励机制;4.高质量产业需求发现;5.多元投入与成本管理。

以美国Flagship Pioneering公司为例,这家公司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是一家将创新力、创建力、领导力和资本融于一体的孵化平台。不同于传统的创业孵化器或是VC/PE机构,Flagship Pioneering最初的创新想法大部分都是来自内部孵化,然后通过其独特的“四阶段”创业孵化模式——假设探索、原型公司、初创公司、成长公司,在不同阶段注入多元化资源(包括研发人员、设备、资金、管理框架等等),以漏斗式的筛选机制逐级推进技术创新的商业化。“虽然‘C’只是模型里的一个参数,但是在实际案例里体现的方式是非常多元化的。”

胡杏评价说,“在Flagship Pioneering这个案例中,其制度化、系统化、流程化的孵化模式,可以在孵化初期将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它既是投资人也是创始人,这能有效减少或消除因为利益冲突或者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影响,在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初创公司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它还具有非常高的技术转移的敏感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共享和商业化利用都拥有丰富的经验。”

胡杏总结说,创新中介对于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出现的市场失灵和福利损失,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创新中介需要有全领域的能力输出,包括了解垂直领域的技术,能够链接金融市场,并具备创业企业的管理能力。除了自身的能力建设之外,也需要有内外部的正向激励机制,包括股权投资体现收益、风险承担能力、产业化落地等。同时还要有合理的退出机制与经济回报,来实现商业上的可持续性。

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胡杏针对创新中介对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作用、创新中介如何构建自身的商业机遇挖掘和识别能力、当前创新中介机构的运营模式等话题,分享她的专业见解。